同儕關係的影響力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編輯:曾秉常

 

※內容授權:IC之音‧竹科廣播FM97.5「講理就好」節目(每週四07:30~08:00)

 

根據研究發現,人們在童年所經歷的同儕經驗,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健康。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曾在1966年進行一項實驗,科學家挑選了1萬4千位孩子進行研究,觀察這群大約14歲青少年的同儕關係,例如他們喜歡跟誰一起做功課、打球時想跟誰一組等。

好人緣=好健康

到了2003年,當這群孩子們都已經50歲的時候,科學家對照他們的醫療記錄,發現當年在學校中功課處於及格邊緣、人際關係較差的孩子,在成年後得心臟病的機率是人際關係好的孩子的9倍。此外,他們得糖尿病的機率高了4倍,罹患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出現自殘或自殺傾向的,也比人緣好的孩子高了2倍。

在美國喬治城大學的研究中,實驗者發現姓名字母排序比較後面的人,例如WXYZ,比字母排序較前的如ABCD,更傾向快速消費。這是因為在學校,當老師發課本、獎品、糖果的時候,常常會按照字母排序,字母排序在比較後面的學生,往往只能拿到別人選完剩下的,所以他們在消費時會傾向商品一上架就立即搶購,因為先搶先贏。

害怕上學?心理學家提供的祕訣

原來這些來自學校老師和同儕的經驗,會對孩子產生這麼大的影響。當孩子們在學校遭遇同儕關係的挫折時,大腦會烙下痕跡,日後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因為大腦對於好的事物沒什麼記憶,好的事物不會威脅到他的生存,但是對於受挫的經驗會印象特別深刻。

孩子們在學校所受到的待遇,會影響神經連結,他們需要學習如何做人處事,也需要和同儕溝通,一起完成目標。但是如果孩子們一看到課本就想睡,害怕上學,該怎麼辦呢?心理學家提出一個祕訣,就是把喜歡的事物和不喜歡的事物做一個連結,當孩子做完一件不喜歡的事,馬上就有一個喜歡的獎勵在等著,這就像你把紅蘿蔔放在驢子前面,驢子就會賣力向前走。

美國杜克大學有位心理學校授,曾經因為實驗室意外導致三級燒傷,並且染上C型肝炎。他在當時接受了干擾素的實驗治療,整個療程長達18個月,而且副作用會讓他嘔吐得很厲害。所以在每次注射干擾素前,他會先去租喜歡的影片,每次注射後就開始看影片。

當人們預期一個長期的報酬時,它能使你忍受當下的痛苦。所以每次當他想放棄時,就去回想曾經看過的好電影,告訴自己看電影有多快樂。最後,10位受測者中只有他能堅持並且存活下來。

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礎

青春期的孩子最怕被看不起,因為自信心還沒建立,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是來自於父母、老師和同儕。他們會想趕時髦、會刻意耍寶,很多時候是為了得到同儕認同。當孩子在同儕關係受到傷害,即使沒有馬上顯現出來,也可能對他一生造成很大的影響。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命運」,當我們急著讓孩子進入好的學校,卻忽略了在競爭壓力大的學校,可能讓孩子在同儕壓力中失去信心。我覺得父母們其實不需要太過擔心,在青春期就勉強孩子的大腦裝下太多的東西,因為大腦是能終身學習的。

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學習與同儕建立關係,因為擁有健康的身心和人際關係,才能活出有意義的人生,這才是成功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