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輩子,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

文:張平康(前杜邦亞太區市場行銷及技術總監、思爾豪國際教育基金會「成功之道」課程大中華地區講員)

為什麼要和大學生談成功之道?

雖然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與資訊科技環境,但缺乏與職場接軌的實用技能與適當心態,是導致台灣年輕人高失業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花旗集團與經濟學人智庫,2015)。因此我向中原大學王晃三教授請益,開始在中華大學開「職場軟實力」課程,還得到永光化學的贊助。後來有機會參與思爾豪國際教育基金會(CEO Global)設計的「成功之道」課程,到台大、復旦、上海交大、同濟、北京清華等多所頂尖大學擔任志工講師,看到不少同學們的回饋及改變。我便特別推薦給東海大學在國際學院及管理學院開英文班的「成功之道」,在博雅書院及通識教育開了中文班。「成功之道」課程包含:自我認識、品格教育、僕人式領導、團隊建立等內容。 我特別邀請多位在兩岸三地知名跨國企業具國際視野及豐富實務經驗高管來擔任講員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希望能幫助大學生更清楚知道企業是如何挑選未來的員工而能早做預備順利與職場接軌。

 

為自己加值而成功

目前持續在推廣「常勝領導力」和「成功之道」系列課程,前者是針對已經擁有一番成就的企業領導高管,後者則是專為剛要進入職場迎接挑戰學生們。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面臨著不同的挑戰,有著不同的需要。

對於即將就業的研究生和社會新鮮人而言,我們在「成功之道」中希望讓同學認知專業的知識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心態、人品、領導力∕影響力,也就是所謂的軟實力。希望能培養出更多以誠信為本的年輕僕人領導。

對於企業總裁、總經理、高管們而言,他們期望的是更上一層樓!「常勝領導力」課程則著重於如何建立企業文化、核心價值、組織執行力、領導傳承。希望能幫他們把企業的基礎打的更穩固,可以走的更遠,爬的更高!

我三十多年企業的經驗絕大部分是在跨國大企業,也親身經歷過多次接班與傳承。對於東方家族或中小企業領導傳承的挑戰,我沒有實際的經驗,但有許多的觀察。多年前曾做了一次美國500大企業CEO在位時間長短的分析,發現從1980前的平均10-15年,到2000年時縮短到10年左右,2010年時又縮短到6-8年,而且趨勢是越來越短。在東海EMBA總裁班授課就聽到不少同學的企業也面臨到類似的衝擊。所以現代的領導管理階層必須不斷地學習新的觀念。

 

千里馬也需要找到自己的伯樂

雖然企業期待千里馬的出現,但對於年輕的學員而言,我發現他們也很容易迷失在如何找到自己的職場定位。由於缺乏表達自我思維的溝通技巧以及向上領導∕影響的能力,於是有想法及創意的員工反被主管嫌棄為找麻煩不聽話,久而久之員工失去熱情變成像是「彼得原理」(無能員工),造成企業與各人的雙輸!

很幸運在杜邦公司遇到幾位伯樂,給我機會及挑戰,讓我把潛能發揮出來。如何讓主管看到自己的亮點呢?不是靠拉關係或拍馬屁,而是主動的把事情做好甚至能超過主管的預期,特別是溝通協調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年受邀到中華大學擔任全職教授,我向杜邦高階提出辭呈,美國總部主管十分擔憂,因為公司在被賣轉手階段中。我對三年來投入心力培養的接班團隊很有信心,終於說服了領導給這些年輕有為的主管更大的責任與挑戰,我也順利地提早退休。現在已有幾位在國際大企業擔任比我當年還更高的職位,非常以他們為榮!

在企業或團隊中培養接班人,領導人的品格和度量是重要關鍵。如同武俠小說中有兩種典型的師父,一種是擔心被弟子取代而藏私,另一種則是傾囊相授並樂見弟子青出於藍。前者帶領的團隊往往會因青黃不接而衰退;後者領導的團隊應該在不斷的後浪推前浪下更加興旺。我因為放下了原先企業高管的重擔,才有機會斜槓到嚮往已久百年樹人培育人才,讓人生更有意義的志業。

 

揮棒吧,嘗試過才能創造出機會

常有年輕學員問我如何決定是否該轉換職場?動機多半是跟老闆或團隊搞不好,或看不到更好的未來,或擔心工作沒保障。我會問:你覺得自己為公司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工作是否盡了全力?害怕被別人取代嗎?如能不時自我檢視改進,那更好的機會自然會找上你。

逆境商數(AQ-adversary quotient)是現在年輕人在學校裡就需要培養的。知名領導力大師約翰‧麥斯威爾博士(John Maxwell)曾舉了他侄兒第一次參加少棒球賽的實例。因為身體瘦小,面對高大的投手心生膽怯不敢揮棒而被三振,他持續鼓勵侄兒儘管揮棒,即使是揮棒落空,他也大聲叫「揮得漂亮!」後來侄兒努力揮棒,居然不小心碰到了球,還成了內野全壘打!

當然我們不是要大家盲目地揮棒,而是能夠在每次失敗中累積經驗,去分析和調整自己揮棒技巧的人,讓自己成為更佳的打者。想想即使是全壘打王貝比魯斯(Babe Ruth),生涯打擊率不到4成,被三振也超過1千次,但他不斷超越自己的極限,才能創造7百支全壘打的記錄。我現在教「逆境商數」就是鼓勵年輕人不要害怕失敗,而是在失敗中累積經驗,爬起來繼續往前。

 

這一生,為他人加值而有意義

很長一段時間我追求的成功就是打敗競爭對手,要表現的比別人好。後來我更認同麥斯威爾博士對成功(Success)的定義:為自己加值把潛能發揮到最大,不再是比別人好,而是不斷地超越自我。他更挑戰我們追求有意義(Significance),也就是為他人加值,幫助他們成功。我們推的「成功之道」課程,其實就是引導同學在年輕時就培養願意服務他人的心態。其中要設計並執行一個幫助他人的計畫,台灣的學生們設計了app幫同學找到吃飯不需排長隊的地點,買賣二手書,找住的地方等等。大陸復旦及清華的同學們則成立輔導團,幫助民工孩子們的功課,到孤兒院、老人院陪伴需要的人,接待國際友人幫助適應當地文化等等。雖然利他的方案不同,但透過這些項目學員們開始思考探索他人真正的需要,設定目標,尋找資源,化心動為行動,克服困難完成計畫,一起慶祝!

自私是人的本性,追求自我的成功是很自然的事。麥斯威爾有句名言:「一旦嚐過『有意義』的滋味,『成功』就無法再滿足我們了」,這也是我的親身體驗。因此鼓勵大家嘗試把關注轉移到更需要的人、團隊上面,幫助他們。

最後,人生不是百米衝刺,更像一場馬拉松。我是53歲時才跑了第一次的全程馬拉松,真正體會到前人分享的種種難關。靠著自己的堅持還有旁人的加油鼓勵,跑完了全程,那一刻的喜悅至今依然記憶猶新。這也是為什麼我後來投入教職的原因,期待能陪年輕的同學們跑一段他們人生的馬拉松,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調整好步調及心態,迎接人生的大小風暴及各式挑戰,讓他們變得更成熟且更游刃有餘,願意將這些經驗來鼓勵周遭在風暴中的人。我期待能在馬拉松的終點為他們歡呼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