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敘述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安德莉亞,滿懷理想期待在職場大展身手,沒想到接踵而來的人際問題和超乎預期的工作內容,讓她陷入對自我的懷疑。得勝者教育協會推動青年就業發展計畫,自2018年起已陸續接觸陪伴500位新鮮人,超過250位順利接軌職場,其中有人像安德莉亞一樣想要超前部屬,也有人邊求職邊摸索未來的方向……
根據英國經濟研究機構(Oxford Economics)指出,學用落差造成的人才供需失調問題普遍在全球發生,其中以台灣的狀況最為嚴重;1111人力銀行也在調查中發現,有79%台灣學生擔心所學不足,缺乏與職場接軌的實際支援。
得勝者教育協會與花旗基金會合作,推動「青年就業發展A計畫」(以下簡稱青就計畫),透過專業人資顧問與職涯導師,幫助新鮮人站穩邁入職場的第一步。本文邀訪了曾參與該項計畫的學員和職涯導師,談談新鮮人如何在充滿挑戰的職場中找尋自己的定位。
面對陌生選項,容易懷疑人生
對社會新鮮人而言,除了煩惱該如何透過履歷介紹自己,也有許多人迷失在人力銀行上琳瑯滿目的產業和職務類別中。資訊管理系畢業的潘香君回憶,在剛開始找工作時,原以為依據自己所讀的科系能夠很清楚地列出求職清單,沒想到進入人力銀行後,眼前出現的卻是一堆陌生的職稱和包山包海的工作內容,腦中出現一堆的問號。
就讀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的黃宣信煩惱的是,該選擇跟就讀科系相關的社工工作領域,或是自己真正有興趣的藝術創作。他說:「其實從高中開始就想走音樂這條路,但感覺台灣市場僧多粥少,會擔心未來出路問題而感到猶豫。」而就讀應用外語系的洪菀輿,即使大三就修完畢業學分,還順利獲得前往義大利實習的機會,內心擔憂的是回國後求職的時機會比其他應屆畢業生慢一步。
同樣陷入迷惘的,還有就讀國際貿易與經營學系的張詠晴。在投出上百封履歷都石沉大海後,她說:「那時候最大危機就是自我認同,會不知道自己念了四年書,但在進入社會該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還好國中時期曾參加過得勝課程,張詠晴依稀記得志工老師在心得筆談中對她的關懷和支持,所以當她看到臉書上刊登青就計畫的資訊時,就馬上拉著也還在找工作的姐姐一起參加。
面試卡卡,請用真誠的態度回應
許多人在投出履歷前已經替未來描繪出理想的藍圖,然而當一次次履歷彷彿石沉大海,或是面試後得不到回應的人,也很可能因此失去自信。由於畢業一年後還沒找到工作,潘香君的內心感到相當焦急,即使在得勝者安排的職涯導師跟她約碰面的當天,正好有兩家公司提供面試機會,她依然感到龐大的壓力。
由於長期擔任企業研發及人資工作,職涯導師王志榮(Sando老師)在仔細聆聽她求職所遭遇的挫折後,耐心陪她模擬面試的各種情境。王志榮認為面試時,新鮮人最重要的是要真誠,如果被問到不懂的不用誇大自己的能力,因為虛心求教的態度反而能讓主管看到自己的特質。經過職涯導師的協助,潘香君在面試過程中更有自信,而且更棒的是在當晚就接到錄取通知。

根據王志榮觀察,多數新鮮人在求職時最常發生的問題:首先是對前往面試的公司不夠了解,不知道這個產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其次是自信心不足。為了替潘香君建立信心,他首先請她回顧過去在寫論文時有哪些成功的經驗、指導教授和研究團隊對她有哪些正向的評價,以及她會如何面對負向的批評。
王志榮說:「多數公司更重視的其實是企業文化,還有員工的人格特質。」然而學校系所比較偏向技術性的教導,很少會去注意到學生人格特質的發展,所以輔導青就計畫學員時,他會特別注意新鮮人本身的抗壓性,以及誠信態度。例如:他會要求學員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觀察他們的邏輯和理解能力;請他們分享引以為傲的事,觀察是否對自己有自信,或者會不會誇大自己能力;同時也會透過他們的論文及簡報內容進行討論,觀察新鮮人是否具備團隊溝通與協調能力,以及面對挫折與問題處理的勇氣。
脫離安排好的升學劇本,如何找到職場定位
如同電影中的安德莉亞般,好不容易通過面試,然而跟過往熟悉的學校生活不同的是,在職場不會有老師替你規劃課程表,該如何熟悉工作內容、回應主管交付的任務、適應職場人際關係,甚至如何增強專業能力,對每個新鮮人而言都像是空白的劇本,需要花心思去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選擇投身藝術創作的黃宣信,雖然從事的工作跟大學科系相差甚大,但他有屬於自己的解讀方式。他說:「雖然對音樂創作充滿熱情,但在大學時期所學習到人類發展與家庭經營的專業知識,也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養分。」
大學時期除了學校的課業,他也會分配出時間在音樂方面的學習與創作,因此獲得在業界的實習機會,讓他在畢業後順利進入知名樂團阿沁老師的工作室。但面對演藝圈複雜的人際互動及瞬息萬變的服務需求,更需要黃宣信從原生家庭及大學四年培養出對關係經營的敏銳度,以及透過網路社群媒體持續增能。
職涯導師王甄翎(Nica老師)說:「雖然新鮮人會面對學用落差的問題,但是從職涯的長期規劃來檢視,無論是新鮮人或是資深的主管階層,最重要的還是會主動學習。」以王甄翎本身為例,企管系畢業的她長期在零售界擔任採購和品牌行銷,除了累積豐沛的人脈資源,後來更跨界協助企業培訓,拓寬自己的斜槓人生。在協助黃宣信等新鮮人規劃求職方向的同時,她也用心充實自己並考取全球職涯發展師(GCDF)證照,成為新鮮人學習的好榜樣。
黃宣信說:「Nica老師常常在我面臨選擇的關鍵時刻陪伴和支持我,雖然工作一段時間後遇到兵役問題,必須離開樂團工作室,但為了擴張自己的職涯藍圖,我仍然持續透過網際網路學習國內外的相關創作知識,尋找新的合作機會。」2021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即使這跟他所讀的科系沒太大關聯,也不像其他同學般進入企業或機構任職,但他逐漸摸索出自己想要前進的道路。
與人連結,打造屬於你的銀色子彈
如果把學員們求職過程中所接觸的網絡放大檢視,包含職涯導師、企業人資部門,繼而延伸到面試官、主管、工作團隊,還有可能接觸的客戶,人際網絡會持續擴張。這段過程如同國際知名領導力大師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在《與人連結》書中提到的,「每個人都在說話,每個人都在溝通,但是極少數人能真正與他人連結,而那些確實會連結的人,能把他們的人際關係、工作和生活,都提升到另外一種層次。」
就讀應用外語系的洪菀輿在進入職場摸索的這段期間,深刻體驗到人際溝通的重要。她說:「原本大學時期我擔心的是學校教育太過理論化,缺乏職場真正需要的專業能力。然而在進入職場後才發現,最難學到並非專業能力,而是如何向上管理、如何橫向溝通。」

職涯導師張家珍跟菀輿分享的祕密武器是同理心,因為主管不會像學校老師一樣提醒需要繳交作業或論文題目了,而是需要員工能協助主管解決問題。因此如果能夠換位思考,把自己的堅持轉化為解決問題的企劃提案,就更容易和主管及團隊取得共識。
投入資訊產業擔任專案管理PM的潘香君也發現,在職場上不能只熟悉同一種溝通模式。因為當她在面對客戶時,需要像客服人員般耐心聆聽客戶需求;在面對系統工程師時,需要像翻譯般把產品設計的概念跟客戶的需求轉換成系統工程師願意接納的語言;而在內部跟主管和團隊進行工作報告時,更需要靈活地把許多繁複的資訊歸納為重點式的摘要簡報,她說:「這些在溝通上所需要注意的關鍵細節,還有整合不同服務對象的需求,往往是學校和社團中學不到的。」
別害怕嘗試,隨時提醒自己內心的初衷
其實在職場面臨的每次挑戰或轉折,都可能是成長突破的機會。透過青就計畫進入職場的學員們,在這段過程中,也陸續描繪出屬於自己的職涯輪廓。擔任業務助理的張詠晴,雖然也在工作面臨瓶頸時想過自行創業,但是在跟職涯導師Nica討論後,除了吸收到更多前輩們的的創業經驗,也讓她更能對焦如何在目前的工作上充實自己,累積未來創業的基礎。
而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從代工工廠、軟體公司,繼而進入3C產業,對洪菀輿而言,最困難的是如何能夠好好轉身離職。即使想嘗試新的任務或職涯規劃,但也潛藏著離職後可能失業的風險,幸好在跟職涯導師討論的過程中,她學習到如何在尋找自己職涯定位與表達對主管的感謝過程中找到平衡。她說:「還好有職涯導師提供諮詢協助,讓我能好好地跟原部門主管溝通,漂亮轉換跑道。」
有別於進入企業任職的傳統就業路線,黃宣信在服完兵役後成立了個人工作室,也陸續在youtube發表創作,給自己更多機會來練習和產出作品,同時累積如何經營網路社群、自媒體等網路行銷的經驗。很有創作想法的他說:「除了要求自己保持自律,我也需要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內心起初的熱情。」

經歷角色轉換,成為彼此的貴人
除了摸索職涯方向,也有學員面臨工作內容或角色的轉換。即使進入職場還不到兩年,深獲主管信任的潘香君也嘗試承接起協助新人的任務。即使找遍訪間書籍,依然摸不著頭緒的香君主動聯絡職涯導師,希望能知道怎麼樣才能有效協助新人。
王志榮鼓勵香君學習思考什麼是一個好的領袖,除了考量團隊績效之外,好的領袖會如何在所屬的環境中幫助新人成長?他說:「對新人而言,好的導師就像是父母一樣,需要有良好的互動,累積對彼此的信任,才能協助新人勇敢成長。」因此他鼓勵香君以僕人式領導的思維,思考如何協助團隊成長,讓自己學習成為好的領導者。
在訪談過程中發現,雖然青就計畫的學員們有人剛踏穩在職場的第一步,有人在不同的軌道中保持調整的彈性,有人勇敢創業,也有人在團隊中學習如何成長為好的領袖。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累積,他們都更懂得如何接納現在的自己,如同潘香君所說:「職涯導師就像是支持我的強力後盾,讓我知道在面對問題時,不用單獨去面對。」
職涯導師:王志榮、王甄翎、張家珍
職場新鮮人:洪菀輿、潘香君、黃宣信、張詠晴
採訪整理:曾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