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老,認識與管理你的情緒

口述:林威廷、吳盈怡   文:吳俊德

 

情緒到底是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產生各種情緒,但似乎多數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有這些情緒反應,更糟的是,當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們往往不知如何與它相處,反而可能被它掌控,顯然情緒管理是一門相當重要的功課。

夫妻情緒反應大不同

任職於宜蘭大學土木系的林威廷副教授,因為原生家庭的管教比較嚴厲,也影響著婚後他對妻兒的情緒反應。「我覺得男女對情緒的感受力和管理能力本來就不一樣,男性可能知道情緒要管理,但辦不到。」林威廷說:「舉例來說,我有兩個孩子,過去吃飯的時候,只要他們兄妹的碗沒有拿好,或飯粒掉在地上,我就會暴怒,對孩子大聲說話。我也知道應該要管理情緒,但真的辦不到。」

相對地,他的太太吳盈怡因為從小接觸的是愛的教育,因此她對孩子比較不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但每當看到先生對孩子發脾氣,她也很希望能夠找到方法來舒緩親子之間的情緒衝突。這個心願在一段巧妙的邂逅中實現了,因為得勝者教育協會楊奇香主任的介紹,他們參加了《情緒管理》課程的志工培訓。她說:「其實我的弟弟妹妹國中都上過得勝課程,然後現在是我帶著先生來接受培訓。」

 

爸爸上課之後的長進

 在實際接觸《情緒管理》後,林威廷從原本不相信自己能好好管理情緒,轉變為熱情推動這門課程的受益者。現在他不但將《情緒管理》融入在宜蘭大學開設的通識課程,更帶著一群大學生透過替國中生批改得勝課程作業的方式,實際了解情緒管理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而在這段過程中,林威廷和孩子們的關係也有了突破。

最明顯的是,他的情緒表達不再那麼衝動直接,在感到憤怒時學會先冷靜一下。他的太太也更懂得如何幫助林威廷處理情緒,又不會在孩子面前讓他感到沒面子。

「現在孩子吃飯時仍然不一定合乎我的標準跟要求。」林威廷說:「但是我現在不是用生氣、大聲說話來反應,而是好言相勸。在生氣時也會思考自己為什麼會產生情緒,不再那麼衝動。」還在念國小的兒子甚至稱讚他說:「爸爸上課以後很長進喔!」

 

小孩也可以管理情緒

除了親子關係得到改善,他的太太也把《情緒管理》應用在孩子身上。「我在備課時靈機一動,覺得這也可以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因為他們也有情緒需要學習管理。特別是我們家的哥哥,他有一些情緒障礙的問題。」吳盈怡說:「雖然他們還在念幼稚園和小學,但是原理是一樣的,只是我轉換一下,用適合小孩的方式教導他們。」

吳盈怡笑著說,兒子的成長特別明顯,以前玩積木失敗他會很生氣,現在會一邊玩一邊說:「我這一次不要生氣,我要忍耐。」而且兒子也會跟妹妹互相提醒,生氣時要先去旁邊冷靜,或著互相搞笑緩和情緒。

其實情緒是上帝給人的禮物,從小到老,每個人都需要學習認識、分辨、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現在,林威廷家中的氣氛跟過去明顯不同,每天吃飯的時刻不再那麼緊張、衝突,家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親密。